【常說吃中藥調理體質就是要慢慢來,我給中醫師調理了快一年,感覺有吃藥身體就會比較好一點,沒吃藥後症狀就又出現了,身體好像沒有多大起色.......】


每次我聽到類似的說法,就忍不住在內心吶喊:慢慢來個頭啊!太不了解老祖宗的智慧了!(尖叫)


治病吃藥就跟做人做事一樣,要分階段分層次的。做事要分輕重緩急抓重點,治病吃藥也是。


例如來了個胃痛的病人,當務之急,先緩解胃痛。通常如果辯證正確,藥吃下去的當天到隔天,胃痛就該緩解甚至不痛了。


如果吃了三天胃痛都沒改善沒變化,就是有事情搞錯了。


再來,胃痛緩解後,要根據病人的症狀,開始做體質的調理。胃痛的原因很多,分寒熱虛實,再來辯證論治,肝氣犯胃、脾胃虛弱、肝胃郁熱、氣滯血瘀.......等等,通常我們說調理體質要慢慢來,是指這一階段。


但,重點來了,古人云:「是藥三分毒。」什麼意思?


所有的藥物都有其各自的偏性,例如你現在身體偏寒,像冬天一樣冷,高山積雪終年不化,醫生就給你投些溫熱的藥物進去,生火加炭,透過藥性在你體內製造小太陽,讓火熱的小太陽融化你的積雪,來達到平衡體質的作用,猶如春秋兩季有微微涼風、陽光煦煦。


但如果,這溫熱的藥物你持續吃下去,漸漸過了頭,就會在體內製造出炎炎夏日,大汗淋漓,甚至沙漠化,體內燥熱乾枯。


這是以最簡易的情境,形容服藥後體質的轉變。


但人體何其複雜,開藥時要考慮對應的因素極多,最理想的狀態就是醫生對病人的情況有很大比例的了解,因此開出來的藥可以對症。


但如果沒有對到症,既無法緩解原本的症狀,還會因為藥性的累積產生另外的變症。


一般來說,調理體質這段時間大約是三個月。最後是收尾及鞏固,不過通常不會走到鞏固這一步,因為病人如果覺得身體好很多,沒有什麼問題了,自然會忘記來找醫生。直到下次身體又有症狀了,才會又想起你。


根據季節變化,每一季盛產的食材都不同,你不會365天都吃一樣的菜。何況是有著偏性的藥,長時間持續服用藥材是會改變體質的,否則怎麼能夠用來治病呢?


我們說服藥要「中病即止」,意味病情好轉、危機解除,就不需要再吃藥了。如果吃了超過三個月的藥,體質也沒改善,吃了又有甚麼意義呢?是吧。


 

arrow
arrow

    艾草美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