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說明  

 

在中醫六大治療方法「砭、針、灸、藥、按蹺、導引」之中,我認為在生活保健應用上,最方便的就是艾灸了。
 

我們經常將「針」、「灸」一起稱呼,其實這是兩種不一樣的治療方法。
 

「針法」是立基於身體經絡的循環與分布,透過刺激穴道,加強人體氣血循環,克服經絡堵塞,來達到扶正去邪的療法。

 

「灸法」則是運用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艾,在夏季未開花前摘採葉子,經過反覆曬乾、捶打、粉碎,篩除雜質、粉塵,最後得到細軟如棉的「艾絨」。使用時將艾絨點燃,薰在皮膚肌表,灸火的熱力透入身體,以溫通氣血,達到治病保健的一種外治方法。
 

艾灸的起源歷史相當早,據信在石器時代,人類開始用火之後,就已經有灸法的應用。

 

而自然界這麼多的植物藥草中,為何獨用艾草這一植物呢?實際上在漢代《黃帝蝦蟆經》就記載了哪些植物不宜作為灸火,長期使用則對人體有所傷害。而艾葉熏灸的療效可升提陽氣,不傷正氣,對人體效果最好。因此後人就多用艾葉來代替其它藥草。

 

明朝醫家李時珍的父親李言聞,是當代的名醫,著有《蘄艾傳》一書,其中記載了一個實驗。湖北蘄州產的叫「蘄艾」,他將這種艾絨點燃之後,拿酒罈放在上面,火氣能從酒罈裡面冒上來,其他產地的艾草還做不到,意味蘄艾的穿透性很強。因此應用在人體上,可以穿透肌膚,達到身體的內部。


艾草本身就是純陽的植物,因此傳統習俗中端午節會用菖浦、艾草來驅毒避邪。

 

清代醫家吳儀洛《本草從新》提到:「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內服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溼,暖子宮,止諸血,溫中開鬱,調經安胎,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逐百病。」
 

艾灸的方便在於,你不需要有專業醫學知識,不需要精準知道穴位。只要將艾條點燃,薰在身體痠痛處,就可以達到行氣活血、開瘀散結、祛寒除溼,幾乎無副作用。
 

一般情況下,肩頸痠痛、拉肚子、偏頭痛、手腳冷、容易疲倦、腰膝痠痛......等等症狀都可以透過艾灸改善。很多人身上有傷口,例如開過刀、出過車禍、習慣性扭傷、撞傷等等,這些部位表面上看起來好了,但身體裡面有氣滯血瘀的情況,時間長了容易落下病根,等到年紀稍長,氣血開始低下後,這些部位容易痠痛、風濕或四肢伸屈不利。這種情況下就是借艾灸的藥性,溫陽行氣,化瘀止痛去濕。
 

關於艾灸的使用說明、注意事項、禁忌,我找到「艾灸達人」這個blog已經有很詳細的說明整理,可以參考裡面的文章。
 

艾灸這個保健方法,便宜、溫和、方便,操作簡單,持之以恆效果顯著。很多頑疾若是在早先有輕微不舒服時,就得到像艾灸、拉筋、刮痧、拍打這些外治,出痧、排毒,在症狀輕微時就有警覺,並開始尋找保養身體的方法,身體正氣足,治病容易;等到邪氣太重、正氣虛弱時,要平衡回來正常情況,就相對費事了。

 

 

arrow
arrow

    艾草美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