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略)

 

關於經絡線的結構,林中鵬教授依據人體組織間充斥各類微小管的發現,建立了經絡量子化通道假說。他認為,經絡是維繫人體各層次(器官、組織、細胞等)代謝水平梯度分布,並使之處於穩態的量子化、非連續的點線結構,而新近發現的類液晶微小管則是經絡管道的物質基礎。

 

郭炳宇教授從量子醫學的角度提出,經絡事實上是調節人體“場”的粒子運動的傳導通道。他認為,人體“場”的層次結構發生變化必然導致人體內臟腑器官的生理變化,經絡通道也表現為出現故障或變異,即人體生病。針灸等治療手段調整經絡的實質,就是根據人體“場”層次間的失常變化以相應的不同能量、不同波長的電子予以“校正”,使人體“場”序恢覆正常。

 

最早提出人體間隙維經絡假說的張聲閎、陳靜二位學者則試圖將古典經絡學說與現代科學相接軌,他們根據很多實驗報告都觀察到標記物質沿經絡線定向流動這一事實,認為人體內有三個水系統:淋巴系統和血液系統是兩個有管道水系統,功能早已明確;組織間隙網絡系統即經絡是無管道水系統,它與兩個有管道水系統相通,還直接供應每個細胞的營養,對生命整體協調的意義更大。

 

經絡這個水系統的物質中有組成人體的一切精微物質,有信息傳遞所需要的一切中介物質和載體物質,有各種酶及把它們激活的物質,有各種調節激素及現代科學遠沒認識及命名的其它生命物質。經絡內所發生的自組織超循環調整均屬於量子生物學所討論的長程的、專一的電子轉移內容;被各種干擾引發的蛋白質大分子構象的功能無序,在電子轉移的調整中,重新出現功能有序,即病癒或更有精力等表現。

 

因此,經絡學說與量子醫學具有很大的關聯性。

 

-

 

經絡的形式,是生物電子運動相對較頻繁、電阻相對較低的量子層次通道。可以細胞組織形式存在,但主要經絡並不存在特殊宏觀細胞組織結構。

 

神經是電阻相對較低的生物電子通道,適宜生物電子運行,神經是經絡的一部分。神經是部分原始經絡進化而成,但基本經絡仍以量子層次形式存在。

 

當生物電子在經絡中運動,相對不平衡由量變發展到質變時,就是中醫所說的“陰陽平衡失調”而呈現疾病。中醫的“陰陽”實質,就是生物電子動態變化相對不平衡的表現。

 

中醫的“辯證施治”,正是辨別和調節整體微觀生物電子的動態不平衡的情況。西醫的辨病原理,只是辨別由於生物電子動態不平衡的微觀變化後,而致成的局部宏觀細胞組織的病理改變。

 

(轉自 http://know.zyy123.com/zyll/jl/47172.html)

arrow
arrow

    艾草美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