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原

 

 

 

 

 

 

生死攸關救陽為急

 

 

李 可:沒有陽氣就沒有生命。從養生治病的經歷來看:陽萎則病,陽衰則危,陽亡則死;所以救陽,護陽,溫陽,養陽,通陽,一刻不可忘;治病用藥切切不可傷陽。所以古人云:萬病不治求之於腎。求之於腎就是救陽氣。

 

 

舉一個例子:一個人在各個不同的生命階段表現也不一樣,小孩兒時候,當然是陽氣旺盛;生長發育到成年以後的話,所謂陰陽平衡,就是處在一種健康的狀態;但是,到老年以後,無緣無故地流鼻涕、流口水、流眼淚,或者是小便憋不住,尿頻,這些都是因為人在老年以後,陽氣衰弱,陽氣失去統帥作用。

 

 

很多老年人在危險期的時候,特別是像一些冠心病、風溼性心臟病,肺心病,或者其他的併發急性心衰,只有一條辦法,就是救陽,方法就是補充陽氣,保護陽氣。要特別看中這一點。陽氣救回來了,這個人就活過來了。

 

 

這個東西就好像水龍頭的開關一樣,它的閥門、螺絲逐漸地變鬆,要把它擰好。我記得讀《傅青主女科》時,有一段話,治療大出血之後怎麼樣來挽救,原話是“已亡之陰難以驟生,未亡之氣所當急固”,大出血之後,損失的血雖然不能馬上生出來,但是一旦陰損及陽,陽氣一散,這個人生命就終結了。你看他雖然病的非常厲害,只要有一絲陽氣不散,這個就可以救。

 

 

所以在看病的時候有個格言:生死關頭救陽為急。

 

 

 

胖是脾胃受傷,廢物積聚體內

 

 

田 原:您提到的盧火神,我之前也有所瞭解,是四川的一位醫家,他看病的時候也是先扶正病人的陽氣。

 

 

李 可:他那個年代更久遠,傳到盧崇漢的時候已經是第四代了。

 

 

田 原:每個中醫都有自己的流派與理念,有從脾論治的,有從肝論治的,等等,很少聽說從陽氣入手。聽起來倒像一個總則。所謂陰陽平衡。

 

 

李 可:這是個總體啊。中醫上講的陰陽啊,其實是渾然一體,互相融合的,不能說這邊兒就是陽,那邊兒就是陰。

 

 

人的元氣也是一樣,從出生時,他的元氣就是渾然一體的,但是因為先天的東西和後天的東西又有所區別,而且兩者互為其根。比如說脾胃是後天之本,而且根據五行的理論,脾屬土,土能夠生萬物,其他四行(臟腑)啊都受它的灌溉,如果在中間這塊出了毛病啊,脾胃不能夠健運,那五臟就失養了,最後還要歸結到後天之傷,損及先天之陽,動搖了生命的根基。

 

 

所以現在的病啊,首先就是脾胃先受傷——吃喝大量的生冷食物、飲料,生活不節制,房事過多;還有就是生活過於勞累,思想比較複雜,或者壓力大等等,中醫說:思傷脾啊,所以這個人首先就不想吃東西,消瘦,然後從這個地方開始,演變出多種疾病,像糖尿病、高血壓……都是這麼來的。

 

 

田 原:如果按您說的思慮過多傷及脾臟,就不想吃東西,會消瘦。但是為什麼很多胖人也脾虛,這種情況怎麼理解?

 

 

李 可:胖也是虛胖,十個胖子九個虛啊,越胖的人越怕冷啊。他胖是因為有多餘的廢物積聚在體內啊,就是溼滯啊。

 

 

六味地黃丸不是萬能藥

 

 

田 原:您剛才說陽虛之人十之八九,為什麼現在治療陰虛的“六味地黃丸”賣得那麼好?而且很多醫生,不管中醫還是西醫,都特別喜歡開“六味地黃丸”。

 

 

李 可:這個中醫啊,從金元以後,逐漸的,有些個分支,就走向歧路,其中走得最遠的是朱丹溪。他當時創造了一個理論,叫“陽常有餘,陰常不足”,實際上是謬論,他首先就把《內經》的宗旨給背離了。現在啊,我們好多大夫看病啊,都是根據他這個理論來的。

 

 

田 原:但是也有臨床療效啊。

 

 

李 可:各人經驗不同。滋陰降火這個東西啊,所謂的現代派,也就是西化以後的中醫這種流派啊,用的純粹就是這個東西,所以常常適得其反。

 

 

所以我們現在治病治的是啥?首先就要補救長期服用陰寒的藥物損傷了的正氣,我們得先治療這個。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中醫 脾胃 生命
    全站熱搜

    艾草美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