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原:我最近常常在琢磨人體的“溫度”。我採訪一個鄉土醫生,他把溫度放到一個很重要的位置上,他在臨床上給病人測體溫,認為陽氣不足的人,體溫都偏低,而且他是有一個準確的度數的,達不到這個體溫的人,他就認為是有些陽虛了。


我對他的觀點挺感興趣,堅持觀測身邊人一段時間的體溫。我從來沒想過有些人的體溫也是偏低的,連著幾天都是35度,沒有達到364的標準體溫。於是會想人的體溫跟陽氣不足有關係?身邊幾個二十幾歲女孩子,即將做妻子和母親,偏偏體溫都是35度左右……她們決定吃附子理中丸,炙附子、乾薑、白朮、黨蔘、甘草,五味。吃了一段時間,再測體溫是有所上升的,最好的時候達到364


目前我仍然在觀察體溫變化,而且我建議大家都在身邊放個體溫計,每天起床前測體溫,記錄體溫高和低的感覺。中醫有句話:“血得熱則行”,體溫不足了,如您所說,血液執行要受到影響,身體自然要出現一些這樣、那些的感覺。比如是不是很容易疲勞,精氣神兒不足等等。


王應泉:我給您講個最簡單的例子,說這個人心衰了,有什麼表現?四肢都是涼的,下肢有腫。這就是血液執行不行了,心臟不能夠把足夠量的血液,打到全身去迴圈。心臟就像個泵房,像供暖一樣,你的屋子沒我的屋子熱,要麼是你的暖氣片不行,要麼就是管道出問題了。哪個地方血液出了問題,哪個地方必病無疑,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在這一點上完全是重合的。剛才說到了身體每一個細胞的執行,都要靠血液來供應血氧的。


實際上我們身體的每一個地方,血液都能跑得到,跑不到的地方,沒有能量給你,這兒就營養不良,還有可能壞死。


而血液迴流不好原因是很多的,血液的迴流,是從靜脈迴流回來的,有些靜脈炎,或者靜脈曲張的人,比方說老師,天天站講臺,長期下來,靜脈擴張得很大,靜脈壁的彈性就沒有了,靜脈是有一個靜脈瓣的,它是單向作用的,控制了血液只能往前流,回到心臟裡,不能往後退。回到心臟以後,心臟把血液打到肺,和自然空氣進行氧氣的交換,二氧化碳撥出來,氧氣進去,然後又打下去……不停迴圈。


在這個迴流的過程中,如果靜脈和靜脈瓣出現了問題,迴流肯定不足,如果打出去的壓力不夠,它也回不來。這跟暖氣取暖是一樣的道理,很簡單。暖氣有時候還要放放氣兒呢,人體中如果空氣栓塞,人就死了,因為阻力增加跑不動了。


但是呢,說到測體溫這個話題,西醫常規測體溫就在這麼幾個部位,口腔、腋下、肛門,這三個地方的體溫正常值都是不一樣的。


這個正常值是怎麼來的呢?西醫有一門課是醫學統計學,這個正常值是根據統計資料來的。那就是在85%的情況下,人是這麼一個體溫,有一部分人體溫就比別人低,還有一部分人就是要高一點,這個就是不同人有不同的體質。那麼怎麼判斷他有沒有問題?必須一個大家覺得認可的,客觀的判斷,它是可以重複的標準。


人在一天當中,體溫都是有變化的,早晨跟下午體溫就不一樣,第二,人飢餓的時候和吃飽的時候,體溫也有變化。人在吃食物的時候,並不是百分之百都被吸收了,身體在消化這些食物的過程中,也是產熱的,所以吃完飯比不吃飯的時候,體溫一定要高,具體高多少,沒有一個標準,你可以自己去體會,又餓又冷的時候量一下體溫,吃飽飯、喝完酒的時候再量一下,體溫就升高了。


西醫的感染和發熱性疾病,體溫就是高的,為什麼會發燒?細菌感染,白細胞就要起來去鬥爭,要消滅細菌,要產生大量的熱量,所以人的體溫就是高的。


也有一部分人,特別是女性,因為有生理週期的原因,一個月中,她也有高的時候,也有低的時候,把所有這些因素都排除以後,平常情況下的體溫,比如說偏低了一些,35度,那就像是一個人晒陽光,就會有陽光的狀態,反之到一個陰暗的地方,情緒提不起來一樣。體溫偏低的情況下,一定是比較安靜的,或者懶惰的,不愛動,不像我們現在這麼健談,如果體溫偏高,則是一種亢奮的狀態。為什麼人喝多了酒之後胡說八道?興奮呀!酒精把血管都擴張開了,代謝頻率,不停地在燃燒能量,他自然就會很亢奮。


比如說跟一個好朋友促膝長談,在一種很愉悅的狀態下,量一下你的體溫,不會是一個低體溫的,不信你試試。以後在採訪的時候,隨身帶一個體溫計,在採訪之前給他量一下,採訪之後再量一下,低的這種可能性很小。因為身體的能量細胞不斷在消耗能量、產生能量,說話也是消耗能力的過程……


所以像您說體溫偏低對一個人總體的影響,我倒是很贊成。俗話說生命在於運動,生命每時每刻,你的每一個細胞都在活動。


田原:或許說一個人體溫的高低也決定健康指數的高低……所以,似乎體溫對女人的意義更為凸顯。一個寒,到底是什麼呀?


王應泉:這純屬我的個人觀點,可以作為一個探討的命題。


田原:非常精彩的觀點。一個長年體溫偏低的人,有慢性病或者處於亞健康狀態,女人不漂亮啊,體驗放假一段時間,在山青水秀的地方旅遊,或者和好朋友交往一段時間,或者談一段美妙的戀愛,可能不舒服的狀況都沒有了,體溫也上來了,臉色也好看了。


王應泉:完全可能。


田原:音樂可以治病,知己也可以治病,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可以治療疾病,歸根到底,就是可以溫暖身心的。


王應泉:在西方,腫瘤病人做完化療,很多醫生會讓病人聽一些歡快、激情的音樂,但一定不能聽像二泉映月這種悲傷的音樂。我看到西方作過這方面的研究,音樂會增強人體自身對疾病的抵禦和自我修復的能力。而且每個人修復能力還不一樣,比如我們都有一個傷疤,也許恢復快的人,一般來說,都是性格比較陽光,熱度比較高的,都往陽的方面走。在比較陰的狀態下,恢復也比較慢。


田原:我們可以提倡每個人,都把體溫計使用起來,放在自己的包裡,一點點去觀察,像您說的三個地方,分時間段自測,然後再考量一下身體的舒適程度。


王應泉:這個建議挺好的。我覺得自己才是自己最好的醫生,你肯定比其他任何人都瞭解自己的身體。


為什麼人都不相信自己啊?第一,是一些基本知識匱乏,說這個水有多深?我沒下去過就不知道,即使是特別會游泳,到了80米深的水區,也未必敢下去。但你下去過,還潛過水呢,就沒有恐懼感了。所以人的知識基底達到一定程度以後,才會相信自己。


每個人都備一體溫計,我很贊成這個,三個體溫都測也沒必要,就測腋下,或者口腔。每天早上睡醒第一件事兒,我就測一下。然後自己可以分析一下,最近的體溫變化跟什麼有關係,醫學上叫相關性的分析。每天喝二兩二鍋頭測一下,體溫都會有變化,在一段時間內,經常吃肉和經常吃菜的發熱量也都是不一樣的……作為個體,可以去驗證一下,有沒有道理。


人和人是有個體差異的,就像有的人喝了咖啡興奮,有的人喝了咖啡想睡覺,個別人的生理規律就不一樣,但大多數人在正常情況下,都有一個共性的東西。


田原:您講得好,簡單易行。體溫計是一個非常簡單,生活中可隨時使用的一種方法。檢測體溫也許能發現並且阻止一些疾病。


王應泉:以此作為一個線索我是贊成的。確實對於養生來說,我們期待真正的大家,能夠把很深奧的問題,深入淺出的講明白。但是醫學,無論中醫還是西醫,我可以負責任的說,憑一個人的能力,想把所有的醫學知識融會貫通,這是非常難的一件事,我個人認為是不可能的。


就像我們的大腦,有多少億個神經細胞,現在人的很多神經活動,我們都沒辦法用客觀的指標來反應它。因為不可能拿人去做實驗。只能通過一些前瞻性的、推論性的、類比的方法,進行推斷。


我倒贊成真正的醫學大家,在融會貫通以後,肯定有很多很精彩的觀點,會非常容易讓大眾所接受。西醫也有很多醫學大家,在做完很多複雜的醫療措施之後,往往會很通俗詼諧,甚至開玩笑的方式,讓病人明白他在做什麼。


田原:所以現代醫學的科普也是很有魅力的。不管中醫西醫,我們期待這樣通俗詼諧的“大道至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艾草美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