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原:您曾經遍訪山西全境、南北七省,搜集清末民國年間彭子益的《圓運動的古中醫學》,認為這本遺書是近百年中醫史上的一座豐碑,為什麼?您認為漢唐以前的古中醫與現代中醫學的主要區別是什麼?

李可:所謂的古中醫學其實都是漢朝以前的中醫學。漢唐以後由於好些人誤解裡面的主要觀點,所以中醫就走向了歧路。近現代的、西化以後的中醫都有好多錯誤的看法。

這個問題最早發現的人是誰啊?就是彭子益。彭子的理論源自於河圖洛書五行理論,到他逝世前發展為圓運動的古中醫學,他在傷寒理論篇進一步指出五行中土為中心,運中土可以溉四維,帶動中氣升降源源不斷地供應五臟以生命的活力,火可以生土,假使脾胃病用本藥治療無效,就要益火之源以生土。

先天陽氣是屬火,命門之火叫陽根,陽根一拔,生命之無延,就沒辦法延續了。彭子還明確指出,中醫的醫易結合,《傷寒論》的全部奧秘,都在一個河圖裡體現了,一個河圖的道理包括了中醫所有的道理。他在1947年到1949年,臨終的前一兩年,將他一生的經驗,寫成了這本《圓運動的古中醫學》。就把這個從(內經》、《易經》,《傷寒雜病論》所有的古代中醫學的研究,全部繼承了下來。這個書和我們現在的中醫學院的教材完全是兩回事。他和近代的中西匯通的觀點完全不一樣,那和中西結合派的觀念就更不一樣,它是真正古代的中醫學。

彭子益的基本觀點就是所有病都是本氣致病。什麼叫本氣啊?本氣就是元氣,就是我剛才說過的混元之氣。就是人在生下來以後,脾和胃中間升降所產生的中氣,中氣為後天之本,是生命的支柱,十二經(也就是五臟六腑)的經氣好像輪子,中氣的升降帶動了十二經氣的旋轉,於是生命運動不停,當升則升,當降則降,是為無病,一旦中氣受傷,升降乖亂,就是病。中氣又是五臟的後勤部,假如沒有這個中氣維持,不斷地供養,五臟就無以所養,最後陽氣就無法生存。

先天的陽氣,元陽,所有病都是因為這個東西有變了。不管你受了外界多大的干預,到你這個具體的人身上,首先就表現在哪一部分(元氣有變的地方)受損傷。中醫治病就是以本氣為主,以人為本。不管任何病,本氣強的,受邪從陽化熱、化實;本氣虛的,從陰化寒、化虛。

就算有些病是受外因的傷害,但是很多年都搞不清楚是哪有外邪,或者是哪一種外邪傷害了元氣,最後歸結到他目前的證候啊,首先建立、鞏固他的後天。脾胃為後天之本啊,五臟皆稟氣於胃,「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通俗地講就是你首先讓他吃得下飯,他才有抵抗力。

再一個就是腎氣,脾腎為人身兩本,治病要以顧護兩本為第一要義。
古人有個形象的比喻,脾胃如釜,就是把脾胃比作是灶台上的鍋,腎氣為釜底之火,腎氣就是腎陽,就是鍋下的火,鍋裡面有各種各樣的食物和水,火力不夠,這個水和食物怎麼樣才能熟得了?所以到最關鍵的時候,要照顧鍋底之火。保護少陰經的那個元陽,元氣不要走散。

脾屬土,凡是脾胃病,假使理中不效,速用四逆。四逆湯是回陽的,補腎陽,所以就是補火生土!中氣傷猶可救,腎氣傷,彭子益叫做:拔陽根,從根拔起,生命終結!
治病的大法主要就是這麼兩點。

田原:就是您常說的「生死關頭,救陽為急」。這句話現在網上火得不得了,成了您的經典語錄了。

李可:這也算是一個基本的大法。反正你不管它什麼病,只要危及生命了,就趕快把陽氣先救回來,別讓它跑散。但是意外的情況,比如說腫瘤病人,大量地用抗生素,又做過放療、化療……..放、化療對人體的摧殘很厲害的,做過以後喝水都要吐啊,更別說吃東西了。

這樣的人要先救他的胃氣,等什麼時候胃氣恢復一點,你再治病。所以我們現在就是在給一些錯誤的醫療方法擦屁股,這個費了我們很大的勁,幾乎每一個病人都有這麼個過程。

田原:追隨古人的腳步給了您自信,所以您在《李可老中醫急危重症疑難病經驗專輯》的序中曾說:「古中醫學派,必將逐一攻克世界一大醫學難題中之心、肺、腎三衰,腫瘤等奇難重危急症!」

李可:有些個西醫曾經對我提出過這樣的問題,他們對我說:你們空談什麼治未病,就像遮羞布,一個擋箭牌,我們束手無策的疾病,你們也沒有什麼高招。我就對他們說,我說同志,你們錯了,因為你們不懂中醫三千年的歷史,現在所說的十大醫學難題,包括心臟器質性病變、癌症、腦血管病(包括高血壓一系列症狀)、肺結核、糖尿病系列病症、免疫缺陷病、血液病、慢性腎衰、運動神經元疾病、艾滋病!這些個病西方醫學界在本世紀初就提出來了,他們經過100年的奮鬥,也沒有成功,要我說基本失敗了。但在中國來講,這些病並不是現在才有,而是自古有之。早在張仲景的時代、孫思邈的時代,對其中的一些重要的、威脅人類健康的難題,己經做了比較好的解決,這個距今已經2000年左右。

但是由於歷史的原因,中醫的傳承發生了斷層,很多寶貴的醫學遺產沒有能夠繼承下來啊。
特別是近百年來,中醫處在四面圍剿的困境中,為了尋找出路,最早選擇了中西會通,拿我們民族的東西、拿東方的東西向西方靠攏!然後進一步搞科學化、現代化,最後結果只能是自我毀滅。這些情況大家可以說是有目共睹的。

那麼中醫復興的路在什麼地方?我說不是現代,而是2000年前的古代,不是西方,而是東方,中醫的生命的靈魂是中華文化智慧的結晶,走《易經》與《內經》結合的路(而絕對不是中西醫結合)。是(傷寒雜病論》,醫聖張仲景創立六經辨證一整套的理法方藥,統病於六經之內而囊括百法,是攻克世界醫學難題的一把金鑰匙!

(出自『人體陽氣與疾病』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arrow
arrow

    艾草美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